CMOS技术中ESD保护结构的设计原理:保障芯片可靠性的关键防线
在集成电路(IC)领域,特别是使用主流的CMOS技术(Complementary Metal-Oxide-Semiconductor)制造的芯片中,ESD保护(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)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。这些保护电路是芯片抵御外部静电放电事件的第一道屏障,直接关系到芯片的可靠性(Reliability)和良率(Yield)。深入理解其设计原理,对于芯片设计师和半导体工程师都至关重要。
ESD威胁与CMOS技术的脆弱性
静电放电(ESD)是一种瞬态的高压、大电流事件,它能在几纳秒到几百纳秒的时间内释放巨大的能量。人体、机器或设备都可能积累并意外释放静电荷,形成对芯片管脚(尤其是I/O和电源/地引脚)的放电。CMOS技术由于其精细的几何结构和薄栅氧化层,对ESD事件极其敏感:
-
栅氧化层击穿:瞬间高压很容易超过薄栅氧化层的介电强度,导致永久性击穿失效。
-
结穿通或熔化:ESD大电流会导致PN结局部过热、熔化甚至烧毁(熔丝效应)。
-
闩锁效应:大电流注入可能触发CMOS工艺中寄生的双极晶体管,导致持续、大电流的闩锁(Latch-up),损坏芯片。
因此,在CMOS集成电路的输入端(Input)、输出端(Output)、双向端(I/O)以及电源(VDD)、地(VSS)轨上,必须集成专门设计的ESD保护结构。
CMOS ESD保护结构的核心设计原理
ESD保护结构的设计并非简单地阻挡高压,其主要目标和原理如下:
-
提供低阻抗ESD电流泄放路径:
-
核心目标:在ESD事件发生时(如HBM/CDM模型模拟的放电事件),为ESD电流从输入/输出焊盘(Pad)到地(VSS)或电源到地之间创建一条低电阻、低阻抗的通路。
-
原理:避免ESD电流流过敏感的核心内部电路。保护结构在正常工作时处于高阻态或截止状态,不影响芯片功能;在ESD事件时迅速开启并维持低“钳位电压”。
-
钳位电压低于关键器件的破坏电压:
-
核心目标:将出现在受保护电路(如核心逻辑门、存储器单元)两端的电压限制在其安全工作区域(SOA)以下,确保即使有ESD电流流过保护器件,被保护器件也不至于损坏。
-
原理:通过选择合适的保护器件(如二极管、MOSFET、BJT、SCR)及其尺寸/设计,确保保护结构开启后的导通压降(钳位电压)低于栅氧化层击穿电压、PN结熔断电流阈值或闩锁触发条件。
-
响应速度足够快:
-
核心目标:在ESD脉冲电压快速抬升、尚未达到损坏阈值之前,保护器件就必须完全开启并提供足够低的阻抗。
-
原理:设计具有快速瞬态响应的触发机制,如RC触发的MOSFET、利用雪崩击穿的二极管或具有快速触发特性的SCR结构。
-
低泄漏电流与低寄生电容:
-
核心要求:在正常工作(非ESD事件)时:
-
低泄漏电流:保护结构本身的漏电流(尤其是I/O处的)必须足够小,不会显著消耗芯片功耗或影响信号电平(尤其对于电池供电设备)。
-
低寄生电容:保护结构对信号引脚引入的寄生电容需足够小,避免造成信号完整性问题(如边沿变缓、带宽降低),特别是在高速接口(如USB, HDMI)应用中。
-
原理:器件设计和工艺优化是关键。例如,选择适当掺杂结深的二极管、增加MOSFET的阈值电压或采用特殊的布局设计来减小寄生电容。
-
工艺兼容性与面积效率:
-
核心要求:保护结构必须使用该CMOS工艺节点下的标准工艺步骤制造,无需特殊掩模或工艺更改。并且,在满足ESD鲁棒性要求的前提下,占用尽可能小的硅面积以降低制造成本。
-
原理:通常使用工艺中标准的器件类型(如n+/p-well二极管、厚氧化层栅极接地的NMOS、n-well电阻)进行组合设计,或者采用SCR等固有特性优越的器件。
常见的CMOS ESD保护结构设计
基于上述设计原理,几种在CMOS技术中最常用的基本ESD保护电路结构包括:
-
栅极接地NMOS晶体管:在I/O端口广泛应用。栅极接地使其在正常情况下截止。ESD正脉冲到来时,漏极(连Pad)电压升高,引发漏结雪崩击穿和寄生NPN双极晶体管导通(类似BJT),泄放电流。
-
二极管结构:
-
N+/P-well二极管(正向):Pad对VDDA。
-
P+/N-well二极管(反向):VSSA对Pad。这些二极管结构简单,寄生电容较大。常作为辅助保护或初级保护。
-
二极管串:多个二极管串联用于高压或特殊电压域的保护。
-
RC钳位电路:
-
在电源轨(VDDA - VSSA)间广泛使用核心保护结构。通常由电阻(R)、电容(C)和一个大尺寸的泄放器件(如厚氧化层NMOS)组成。
-
原理:正常工作时,C充电后RC节点电压低于泄放器件开启阈值。ESD是“快”事件,R和C构成一个微分器,导致RC节点出现一个电压尖峰触发泄放器件开启,短路电源轨泄放ESD电流。
-
可控硅整流器:本质是一种PNPN结构(晶闸管),具有极低的开启后电阻和极高的电流泄放能力(单位面积效率最高),特别适合先进工艺节点(如28nm以下)。设计重点在于实现快速、可控的触发并抑制闩锁风险。
-
混合结构 / 多级保护:实际应用中,常常结合上述几种结构形成多级ESD保护网络。例如:
-
第一级(初级):靠近Pad,使用响应较快、能吸收部分能量的结构(如二极管、小的GGNMOS),目的是快速响应并分担初始脉冲能量。
-
次级保护:串联电阻/二极管后连接到核心保护或核心电路。目的是钳位内节点电压并限制进入核心的电流。
-
核心/电源钳位:如上所述的RC钳位或大SCR结构,保护内部核心逻辑和电源轨。
设计考量与仿真/测试
CMOS ESD保护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权衡过程,涉及:
-
ESD标准模型:必须满足HBM(人体模型)、CDM(充电器件模型)、MM(机器模型)等标准规定的鲁棒性等级要求(如HBM 2KV, CDM 1KV)。
-
工艺变化模型:考虑制造工艺的极限参数(如最小沟道长度、最大阈值电压、最小击穿电压),确保在最坏情况下仍满足规格。
-
TCAD仿真:使用专门的器件仿真工具(如Sentaurus TCAD)模拟保护器件在ESD应力下的行为(电场分布、电流密度和温度)至关重要。
-
电路仿真:使用SPICE等EDA工具验证保护网络在正常功能和ESD路径下的电特性。
-
ESD测试:芯片必须通过正式的、严格的ESD测试认证(如JEDEC JS-001, JESD22-A115),以证明其设计的有效性。
总结
在CMOS技术的芯片设计中,ESD保护结构是守护芯片可靠性的生命线。其设计原理围绕“低阻抗泄放、电压安全钳位、快速响应、低泄露容抗”这四个核心要素展开。通过精心设计二极管、GGNMOS、RC钳位、SCR等结构或它们的组合,并配合严格的仿真验证和测试,才能构建出满足先进集成电路严苛ESD要求的坚固防护网。随着CMOS工艺节点不断微缩,ESD保护设计的挑战性日益增加,对其原理和策略的研究与创新也将持续进行。
上一篇:TVS二极管对瞬态电压的抑制原理及应用-ASIM阿赛姆
下一篇:网口ESD防护选型小技巧-ASIM阿赛姆